基本情况
北京经开区是全国唯一一个集国家级经开区、国家高新区、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贸区,以及申建中的综保区(“六区合一”)政策优势于一体的经济功能区。经开区始终围绕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落实“四区一阵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深化改革先行区、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和宜业宜居绿色城区)功能定位,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自1992年建区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汇聚了来自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家企业,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3个,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四大主导产业。建设背景
2020年9月24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根据北京自贸试验区空间布局规划,实施范围119.68平方公里,涵盖科技创新片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和高端产业片区3个片区。其中,北京经开区27.83平方公里划入高端产业片区,重点发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生物技术和大健康等产业,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和国际高端功能机构聚集区。建设目标
通过“两区”联动创新,加快推进高水平开放,探索畅通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到2023年,初步实现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资金跨境流动便利、人才从业便利、运输往来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区域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实际利用外资突破20亿美元;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达到5%以上,PCT年专利申请量超过2500件(含京东方),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0家;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逐步建成营商环境一流、创新生态完善、高端产业集聚、国际经济交往活跃、监管安全高效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新高地。建设内容
经开区制定“两区”建设工作方案,聚焦“一条主线”(即以高端产业为主线),围绕“两个抓手”(以国际化和便利化为抓手),从五个方面推进“两区”建设:一是构建“421”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其中,“4”是聚焦经开区四大主导产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建设高精尖产业主阵地。“2”是做优高端服务业及科技文化融合产业。“1”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打造数字标杆城市先行区。二是完善国际化发展环境,营造开放合作新优势。通过积极建设国际合作平台、加大国际招商力度、优化国际人才服务等,不断提升“国际范”。三是打造特色综合保税区,构建对外开放新高地。以服务高端制造业为主要特征,以供应链管理和保税服务为特色,聚焦“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功能,通过探索集团式管理模式、建设全国一流智慧型综保区等,加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和外贸链有机融合。四是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推动关键要素流动便利化。在土地空间方面,实施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做到“拿地即开工”;在资金自由流动方面,通过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等措施扩大金融领域开放;在行政审批方面,创新告知承诺“数字时间戳”等改革。五是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开放合作共赢。从深化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形成统一开放市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三个方面推动多层次协同发展,推进与通州区、大兴区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间创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