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清单

《昌平区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

来源: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

作者: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

日期:2025-2-11 10:24:16

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双百”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进一步发挥科技服务业支撑区域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的作用,促进昌平区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首都“五子”联动发展战略和昌平区“四区”建设总体布局,发挥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枢纽型主平台和“两区”建设主阵地优势,用好高能级创新平台、央企机构、高校院所等优势资源,实施科技服务业扩容升级四项行动,提升研发设计、工程技术、检验检测、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知识产权六个重点领域规模和能级,健全面向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创新服务链,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服务体系,提升产业辐射能级,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推动科技服务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融合化、数字化发展,打造科技创新助推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产业发展倍增器,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昌平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把创新作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鼓励新兴技术应用,推动技术集成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聚焦科技服务业重点领域,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新型业态,发展高端环节,推动科技服务业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优化的方向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人才、土地等政策,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壮大,促进专业化分工和集成化服务,不断拓展科技服务业市场空间,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协同。深化高校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优化人才、资金、数据、空间等要素供给,激发各类科技服务主体活力。发挥“两区”政策优势,拓展京津冀科技服务合作空间,加强科技服务资源国际化交互,进一步融入国内国际创新网络。

坚持融合带动、协调发展。把服务创新创业作为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根本出发点,围绕创新链配置科技服务资源,建立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服务业与区域主导产业融合互促、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动能,助力产业全过程创新突破。

(三)发展目标

2026年,全区科技创新资源潜力有效释放,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加速集聚,基本构建形成具有昌平创新优势特色、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有力的科技服务业体系,科技服务业成为促进全区产业提质升级的重要引擎和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支撑。

产业规模与效益迈上新台阶。全区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主体达到300家左右,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达到12%左右,产生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较大行业影响力的科技服务龙头机构和高成长企业,科技服务业市场化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高。

创新服务与生态形成新格局。集聚一批技术先进、运作规范、开放共享的科技服务业公共平台,高质量科技服务生态基本成型,推动全区技术交易额突破450亿元,国家级科研平台数量超过55个,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全面增强,创新创业生态步入全市和全国前列。

(四)行动思路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围绕“三个目标导向”,聚焦“六个细分领域”,集聚“四类重点主体”,打造“四个服务链条”,布局“六条前沿赛道”,加快推动昌平区科技服务业提质蝶变、破局进位,赋能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即科技服务业“36446”行动思路)。

围绕三个目标导向。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对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粘合剂作用,以服务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为导向,将科技服务业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的助推器、成果转化的加速器、产业发展的倍增器。

聚焦六个细分领域。立足全区科技服务业优势领域,持续放大驻区科技创新资源,聚焦研发设计、工程技术、检验检测、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六大领域,着力扩规模、提质效。

集聚四类重点主体。立足优势资源与市场需求,对内培育与对外招引协同发力,持续集聚央企、民营头部企业、CXO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创新型服务机构四类主体,构建覆盖全区、结构多元、协同互补的科技服务业网络。

打造四个服务链条。推动科技服务业与三大主导产业匹配集聚,强化数字赋能,依托产业集聚区强化创新服务链建设,构建医药健康产业全环节服务链条、先进能源技术产业化服务链条、先进制造业“全周期”服务链条、“产业数字化”赋能服务链条等四类服务链条,服务支撑主导产业发展。

布局六条前沿赛道。围绕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以及未来空间等未来产业前沿赛道,前瞻布局科技服务要素,培育未来技术源头创新服务,拓展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构建新型孵化服务体系,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打造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主体雁阵培育行动,推动科技服务业规模提升

1.持续激活科技服务央企“头雁效应”。开展央企大院大所精准“画像”,完善公共服务差异化供给政策措施,分类制定盘活方案,加快央企资源导入,强化华能清研院、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研究院等科技服务业央企引领支撑,建强“头雁方阵”。主动对接央企集团发展布局及需求,鼓励其在昌平保留研发、工程技术、咨询等科技服务相关环节。紧盯央企集团新催生的业务方向,支持在昌平区设立实体化二级、三级科技服务机构或新增科技服务业务模块。借助国家科研资源,招引中海油等央企与怀柔实验室合作新设机构落地。到2026年,科技服务业央企营收规模达到260亿,年均增速10%以上。

2.助力科技服务民营头部企业做大做强。利用好市区两级政策资源,着力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科技服务业一流民营企业和龙头项目。持续做好企业服务,强化要素保障,助推石头世纪、诺禾致源、阳光诺和等科技服务业民营头部企业深耕细作,进一步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链组织能力,在昌平布局更多功能板块,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完善企业上市综合服务,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助力企业用好用足资本市场,增强发展后劲。

3.吸引高水平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集聚。充分利用“两区”工作平台,强化科技招商,面向国内外引进研发设计、技术转移、中试熟化、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等领域高端科技服务机构,引育一批高水平CXO(CRO、CMO/CDMO等)服务平台。支持全球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在昌平设立功能总部、地区总部或独立法人机构。实施科技服务业骨干机构培育计划,筛选专业能力强、在行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科技服务业机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骨干机构加强服务工具、模式和产品创新,创建区域服务品牌,稳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4.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型企业。支持研发能力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服务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服务收入,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创新链完善研发服务链,支持以自主技术研发服务为主业的科技服务企业,持续提升为其他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整体性解决方案的能力,加快成长为研发型企业,逐步壮大企业规模。

(二)实施服务链条打造行动,融合带动主导产业提质发展

5.打造医药健康产业全环节服务链条。围绕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从研发到上市各环节,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区域,布局发展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转移转化等科技服务链条。依托昌平实验室、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引领性成果突破。积极筹建首都临床医学成果转化平台、特定疾病领域协同创新平台,承接医院成果转化溢出。精准招引国内外知名CXO企业,支持昌科华光等CMO平台发展壮大,加快丹纳赫、宜明生物等重点CDMO平台建设。加快未来科学城高端医学装备产业加速中心、飞镖三期等一批项目建设进度,提高医药健康领域成果转化、产业化服务能力和空间支撑。

6.打造先进能源技术产业化服务链条。围绕先进能源领域技术升级及转化需求,以未来科学城能源谷为核心区域,布局发展研发、工程技术、技术转移转化等科技服务链条。激发国家能源北京低碳院、华能清研院等央企创新活力,持续参与怀柔实验室建设,加快战略性、关键性技术突破。推进华北电力大学“太阳能高效转化利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中国石油大学卓越工程师研究院、华北电力大学双碳研究院实体化落地。建立未来科学城先进能源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平台、产业创新中心、中试服务平台,打通成果转化关键环节。支持碳力加速器申请北京市标杆孵化器,提升孵化服务能级。

7.打造先进制造业“全周期”服务链条。围绕先进制造领域技术攻关、检测认证、技术转化等需求,以昌平科技园区、朱辛庄片区、北七家镇、阳坊极东产业园等为重点区域,布局发展研发、工程技术、检验检测、技术转移转化等科技服务链条。依托国家机器人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打造工业机器人领域国际领先的检验检测平台。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三一大兆瓦风机实验室、三一全球科创中心等建成投用,推动产业服务链条升级。支持北京大学联合企业加快北京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建设,加快中国软件测评中心、物联网检测中心等落地。

8.打造“产业数字化”赋能服务链条。支持开拓AI+诊疗、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数字化转型赋能,培育一批优质数字化服务商,激活数据要素服务潜能。推进医疗器械与5G、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术融合嵌入升级,支持器械智造领域数字化运营平台建设。围绕数字医疗领域,服务数坤科技、鹰瞳科技拓展产品应用场景,支持远毅数字医疗加速器开展生态运营。支持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牵头,面向机器人、增材制造、芯片与计算设备等细分领域,提供数字化转型赋能相关专业化服务,提升智能制造支撑服务能力。推动布局TSN(时间敏感网络)、SDN(软件定义网络)、边缘计算、网络安全、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工程化验证服务。

(三)实施前沿赛道布局行动,孕育未来产业发展新动能

9.培育未来技术源头创新服务。围绕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以及未来空间等未来产业前沿领域,支持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未来产业研究院,推动清华大学1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昌落地,推进清华前沿交叉创新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核糖核酸北京研究中心”建设,探索催生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昌平路径”。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6G、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小米牵头组建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促进校企之间科研资源、信息开放共享,加快沙河高教园区开放网络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国内首个大网级共享融合的开放网络科研创新平台。

10.拓展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充分发挥区科技小组作用,推动未来大学科技园建设,聚焦未来产业新赛道,依托华北电力大学国际能源电力创新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国家清洁能源与安全应急科技产业园等,多校一园共建多个专业园,打造成为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新高地。加强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驻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合作,按照“校地共建”模式,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推动北七家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中试基地,推动能源领域央企科技成果在基地落地转化。建立国家实验室、高校、央企科技成果库,加快推进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昌平分中心建设运营,全方位加强知识产权服务。

11.构建新型孵化服务体系。推动建设未来产业新型孵化机构,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未来技术孵化链条,开展细分产业领域的垂直孵化、深度孵化,支持前沿技术转化项目在昌平落地。布局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强化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原型制造、可靠性验证等服务能力。加大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建设,探索“未来场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的全周期场景设计机制,吸引企业开展应用场景实测和市场验证。发布前沿技术应用推广目录,加大未来产业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的推广应用力度。

(四)实施要素环境优化行动,增强科技服务业对创新生态的涵养力

12.加强人才吸纳与培养。推动实施“人才云台”计划,依托“昌聚工程”人才政策,开设“昌聚学堂”,对接“朱雀计划”加强对科技服务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支持垂直产业领域科技服务机构引进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技术经纪人、科创金融人才等,壮大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完善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人才交流互促机制,推广实施“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到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服务或创办科技服务机构,增强人才支撑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效应。

13.强化科技金融赋能。发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昌平创新联合基金”作用,鼓励更多龙头企业参与,深化“企业出题、科研人员解题”协同创新模式,充分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发挥市区两级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落地,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引导银行信贷、创业投资、资本市场等加大对科技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各级融资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14.推进国际化交流合作。支持知名国际机构在昌设立实体化研发创新中心或开放创新平台,扩大科技创新国际开放合作。鼓励龙头企业以市场联合体、总承包等形式拓展海外项目,带动国产设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依托昌平区生命健康产业出海服务中心,加快更多创新药械“出海”。高水平办好全球能源转型大会、生命科学论坛(合成生物)等高能级活动,办好国家能源互联网大会、中国医学装备大会等行业性活动,提升国际国内影响力。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化妆品国际合作交流、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国际性活动,专项推介昌平优势企业创新成果。鼓励各类机构常态化开展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融资对接、创业培训等活动,活跃区域创新创业氛围。

15.加大空间资源保障力度。统筹抓好产业园区开发用地、国有产业用地、集体产业用地、历史遗留开发用地等土地利用,创新供地模式,提升空间对科技服务业领域重点项目的适用性,协调解决科技服务资源落地、科技服务机构业务扩张空间需求。聚焦产业空间与项目需求精准匹配、有序释放,强化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依托建成的高品质楼宇,打造TOD办公、花园式办公、智慧产研创新区等空间。围绕标杆型孵化器建设需求,支持区属开发平台公司定制产业空间,增强创业型项目承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健全由区领导牵头,区科委、区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管委会、区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专班,加强对全区科技服务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重要政策制定、重点项目推进的统筹协调。细化各部门工作内容,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形成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政策支持

统筹用好现有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级各类支持政策,针对重点环节或重点领域研究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加强对科技服务载体能力提升、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培育、高层次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支持耐心资本参与科技创新股权投资,探索科创金融服务新模式。

(三)加强统计监测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业统计制度,优化统计方法,强化分析研究,跟踪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及驻区重点研发机构情况,定期发布统计监测结果,把握行业发展态势。加强智库建设与外部合作,为制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调研分析、支持政策等提供智力支持。

(四)加强宣传推广

注重区域特色科技服务业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知名度的科技服务品牌机构。加大对典型科技服务机构、服务成果和服务案例的宣传报道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