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顺义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

来源:市商务局

作者:市商务局

日期:2021-2-17 17:19:11


顺义区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


自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方案发布以来,顺义区迅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在全市率先组建工作专班,率先举办“两区”新闻发布会和签约推介会,将“两区”建设作为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要抓手,举全区之力加快推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推动任务落地。

一、建设目标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努力建成贸易投资便利、营商环境优异、创新生态一流、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国际经济交往活跃、监管安全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临空经济创新引领先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全市乃至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走在前列。

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快速提高。2021-2023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不低于20%;自贸试验区顺义组团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不低于30%2021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不低于8.4亿美元,其中自贸试验区顺义组团实际利用外资不低于5亿美元。

开放创新型产业项目加快集聚。2021-2023年,全区每年新储备50个以上前沿创新类、外商投资类、资金密集型、行业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和平台项目,累计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重点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加。2021-2023年,全区平均每年新增工商注册企业数1万家以上,其中自贸试验区顺义组团每年新增2500家以上。到2023年底,全区金融机构数量突破460家,金融从业人数保持高速增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650家;培育10家以上北京市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支持100个以上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重点项目。

重点贸易领域形成全国核心竞争力。2021-2023年,全区平均每年进出口总额增速不低于5%,其中202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840亿人民币,自贸试验区顺义组团进出口总额达到700亿人民币。重点贸易领域形成全国核心竞争力,航材进出口规模全国领先,医药、文化艺术品进口额约占全国的20%30%,年均增速达10%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从“产业+园区两个维度明确“3+7+N”工作思路

依托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聚焦“产业开放”、自贸试验区聚焦“园区开放”两种开放模式的叠加联动优势,充分发挥天竺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三个园区的主体作用,重点围绕航空服务、跨境金融、文化贸易、商务会展、数字贸易、医疗健康、国际寄递物流等七个产业创新发展,带动全区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多个领域扩大开放,集聚资源要素,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把政策红利、制度创新转化为发展势能,率先形成可视化成果,争当“两区”建设排头兵。

(二)发挥三大园区开放引擎作用

推动天竺综合保税区打造具有服务贸易特色的综合保税区。充分发挥天竺综合保税区政策功能优势,围绕医疗健康、文化贸易、跨境电商、升级型消费等领域,强化制度创新,推动由传统货物贸易驱动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双轮驱动转型,打造具有服务贸易特色的全球科技与文化创新示范区。打造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特殊生物制品交易服务平台;推动中国国际检验检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运营水平,打造国际文物交流平台;创新发展跨境电商新业态新模式,满足高品质升级型消费需求。

推动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航空资源功能集聚区。推动首都机场“再造国门”计划,打造世界级航空枢纽,争取第五航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空运营保障服务体系;实施全球营运商计划,促进临空产业体系融入全球中高端价值链,吸引国际航空和高端服务资源集聚。加强产业与用地结构调整,强化亩均产出导向,加紧腾笼换鸟,建设投资贸易便利、功能优势突出、国际氛围浓厚、公共服务优越的世界级空港城。

推动北京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打造新时期中德经济技术合作的示范高地。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吸收借鉴具有丰富德国经验的中外智能制造企业,广泛开展产业促进、标准制定、联合研发、人才培养等多领域合作,全球招募运营管理公司,组建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协会,承接一批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及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中德国际人才和产业社区,以中欧投资协定为契机,推出中德产业园双向投资升级行动,打造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区,建设成为德国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地、中德隐形冠军发展的战略高地和中德国际交往与开放创新的重要窗口。

(三)聚焦七大产业领域落地落实

重点落实85项试点政策与任务举措,其中,落实《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的有41条任务措施,落实《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有56条创新举措。与航空服务、跨境金融等七大产业相关的任务措施52条,占比61.2%

优化发展航空服务。重点推动优化航材保税监管、航空器材包修转包修理业务口岸便利化;探索飞机维修企业航材包修转包修理业务口岸便利化措施,支持企业提升国际航材维修市场竞争力;出台航空货运发展促进政策,支持扩大货运航权;扩展整车进口功能;鼓励外商投资通用航空领域的医疗救护服务,放宽投资股比限制等10条措施落地。

探索发展跨境金融。推动重点行业跨境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便利化;支持融资租赁子母公司外债额度共享;支持汽车金融和汽车融资租赁发展;积极引导央企及其从事投资理财、财务结算等的子分公司落户等16条措施落地。

鼓励发展文化贸易。立足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围绕文化传媒、视听、游戏和动漫版权、创意设计等高端产业发展,开展优化审批流程等方面试点;探索开展文化知识产权保险业务;探索创新综合保税区内国际高端艺术展品担保监管模式;打造国际影视动漫版权贸易平台等6条措施落地。

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推动在首都国际机场周边打造组团式会展综合体;提升免税消费便利度,推动形成免税、保税和跨境电商销售联动;发挥保税备货、跨境直邮、展示体验等功能,做强跨境电商业态,发展医药、保健品、生鲜食品等高端跨境电商,促进境外消费回流等4条措施落地。

创新发展数字贸易。在跨境金融服务、电子认证、在线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参与构建引领全球的跨境电商规则体系。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实现自贸试验区顺义组团内5G网络全覆盖;加大数字经济跨境开放,构建安全便利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面向5G、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领域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产业集群等4条措施落地。

着力发展医疗健康。推动探索开设外资高端医疗机构;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争取国家药械临床试验机构资格备案;加速急需医疗器械和研发用材料试剂、设备通关;深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等9条措施落地。

完善发展国际寄递物流。重点推动落实北京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新拓服务功能;配合做好国际快递业务(代理)经营许可审批权下放事宜;立足北京空港型国际物流枢纽建设,优化完善货运基础设施,探索物流、仓储、通关新模式,提升跨境寄递物流服务网络能力等3条措施落地。

(四)持续发力高端制造业创新发展

提高科技创新发展活力。争取开展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将技术转让所得免征额由500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适当放宽享受税收优惠的技术转让范围和条件。争取开展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试点,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企业年末个人股东持股比例免征企业所得税。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众创空间、创业基地发展。

夯实高端制造业发展优势。高水平建设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三大创新产业集群,加强与“三城”对接互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对从事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汽车、航空关键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生产研发类规模以上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时,满足从业一年以上且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50%条件的,争取试点实行报备即批准。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即可按规定享受所得税优惠等相关政策。大力发展车联网,加快建设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顺义基地,形成自动驾驶测试集聚效应。

三、工作举措

(一)建立健全责任明晰的“两区”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天竺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主任担任第一副组长,10名分管区领导牵头15个专项组的两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商务局。以天竺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为主体,相关部门、属地共同参与,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全面深入实施清单化管理

强化“三单”管理,建立完善产业政策清单、空间资源清单、目标企业清单,在执行中动态调整完善,形成一本引资的“明白账”。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单位、工作目标和评估机制,加强任务台账管理,抓紧落地实施,全力在航空服务、跨境金融、文化贸易等方面率先突破。

(三)集中力量抓好政策创新和项目招商落地

加强前瞻谋划,深入调研企业诉求,完善“两区”试点政策及任务清单,积极争取含金量高的政策在顺义率先落地,下好战略先手棋。制定实施“走出去”招商体系及方案,积极参与组织外埠行招商活动,主动上门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围绕七大产业和高端制造领域,瞄准GaWC、世界500强等头部企业榜单和目标企业清单,加强定向招商,主动培育引进潜在项目,推广一库四机制,持续落地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首创性项目,吸引高质量外资内资项目集聚。

(四)持之以恒加强宣传推介和政策培训

按照“3+7+N”工作思路,开展精准化、常态化宣传。向全区各部门、属地和企业推出系统政策解读和培训。坚持国际视野,持续与重点目标企业开展对接交流,不断扩大顺义两区建设的影响力和知晓度。

分享至: